千分尺的读数精度为 0.001mm,读数时需结合主尺(固定刻度)和微分筒(可动刻度),遵循 “主尺整数 + 主尺半毫米 + 微分筒刻度 + 估读” 的逻辑,具体步骤如下:
一、明确刻度含义主尺(固定刻度)
刻有间距 1mm 的刻度线,每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为 1mm。
主尺上还标有半毫米刻度(与 1mm 刻度线错开排列的短线),每格代表 0.5mm(即主尺的最小刻度为 0.5mm)。
主尺中间有一条基线(长横线),用于对齐微分筒的刻度。
微分筒(可动刻度)
圆周上均匀刻有 50 条刻度线,每转一圈(50 格),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 0.5mm(因主尺半毫米为最小单位),因此微分筒每格代表 0.01mm(0.5mm÷50=0.01mm)。
读数时需估读到 0.001mm(即微分筒两刻度线之间的 1/10)。
二、读数步骤(分 3 步)步骤 1:读主尺整数部分观察主尺上基线下方的刻度,读取基线左侧最接近的完整毫米数(即整数部分)。
例:基线左侧主尺刻度显示 “6mm”,则整数部分为 6mm。
步骤 2:读主尺半毫米部分检查主尺上基线上方的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即是否超过基线):
若露出,说明包含 0.5mm,需在整数部分加 0.5mm;
若未露出,则不加。
例:基线上方的半毫米刻度线已露出,因此在步骤 1 的 6mm 基础上 + 0.5mm,此时主尺部分为 6.5mm。
步骤 3:读微分筒刻度并估读找到微分筒上与主尺基线对齐的刻度线,数出该刻度线距离微分筒零刻度的格数,每格对应 0.01mm,因此刻度值 = 格数 ×0.01mm。
若对齐的位置在两条刻度线之间,需估读一位(精确到 0.001mm),即估读两刻度线之间的 1/10 比例。
示例:
微分筒上第 12 条刻度线与基线对齐 → 12×0.01mm=0.120mm;
若对齐位置在第 12 和 13 条刻度线中间(约 1/2 处) → 估读为 12.5×0.01mm=0.125mm。
三、总读数计算总读数 = 主尺整数部分 + 主尺半毫米(0.5mm 或 0mm) + 微分筒刻度值(含估读)
实例解析案例 1:
主尺整数:3mm(基线左侧最接近的整数);
半毫米刻度:未露出(基线上方无半毫米线);
微分筒:第 25 条刻度线与基线对齐 → 25×0.01=0.250mm;
总读数:3 + 0 + 0.250 = 3.250mm。
案例 2:
主尺整数:5mm;
半毫米刻度:已露出(基线上方有半毫米线) → +0.5mm;
微分筒:第 7.3 条刻度线(第 7 和 8 条之间,估读 0.3 格) → 7.3×0.01=0.073mm;
总读数:5 + 0.5 + 0.073 = 5.573mm。
四、注意事项零位误差修正:若测量前零位不对齐(如零位偏差为 + 0.002mm),需在总读数中减去偏差(例:测量值 3.250mm,实际值 = 3.250 - 0.002=3.248mm)。
避免视差:读数时视线需与主尺基线和微分筒刻度线保持垂直,防止因角度倾斜导致的误读(视线偏斜可能造成 0.001-0.002mm 的误差)。
快速校验:若微分筒刻度超过 50 格(即 0.5mm),需检查主尺半毫米是否漏读(例如微分筒显示 52 格,实际应为 0.5mm + 2 格 ×0.01mm,而非直接按 52×0.01mm 计算)。
通过严格遵循 “主尺整数→半毫米→微分筒刻度 + 估读” 的步骤,可确保千分尺读数准确至 0.001mm,满足精密测量需求。
编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