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囊虫病.)
在约20种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蠕虫中,猪肉绦虫绦虫属是导致西半球大多数病例的主要原因。 由此产生的疾病是脑囊虫病。 一个人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幼虫会迁移到包括脑、脊髓和脑脊液通道的组织内,形成囊肿。在脑实质中,囊泡的直径很少超过1cm,但CSF腔中则可超过5cm。较陈旧的囊肿经常钙化。
脑实质囊泡很少引起症状,直到虫体死亡,释放的蛋白引起局部炎性反应、胶质细胞增生、水肿,导致癫痫(多见)、认知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或人格改变。如果CSF通路中囊泡较大,则会引起阻塞性脑积水。囊泡也可破入脑室,引起急性或亚急性嗜酸细胞性脑膜炎。如果不治疗,神经囊尾蚴病会导致死亡;死因包括脑炎、脑膜炎、脑积水和未经治疗的癫痫发作。
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或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患者,出现嗜酸性脑膜炎或不明原因的癫痫、认知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或人格改变,应怀疑脑囊虫病。CT和MRI上可见多发钙化的囊状病灶;增强后可见强化。诊断需进行血清和脑脊液检测,有时还需行囊泡活检。
脑囊虫病图片 Courtesy of John E.Greenlee, MD.
Antihelminthic drugs are first-line therapy。 阿苯达唑是首选的驱虫药物。或者,可以服用吡喹酮 30 天。对于那些有>2个活体实质性囊尾蚴的患者,推荐使用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治疗(1)。在治疗的最初2至4天内,静脉注射或口服地塞米松可能有助于减轻虫体死亡时引发的急性炎症反应。如果抗蠕虫治疗导致许多微生物死亡,那么大量囊肿患者的大脑可能会显著肿胀。在对患有单个囊肿的患者进行阿苯达唑治疗的研究中,与安慰剂或未使用驱虫药的组相比,阿苯达唑组的癫痫复发率较低。然而,与接受安慰剂或未使用驱虫药的受试者相比,接受阿苯达唑或吡喹酮治疗的受试者似乎出现了更多的不良事件(2)。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可能需要短期或长期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时可能需要行囊泡切除和脑室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