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调、暖气、秋裤、羽绒服……
现代人过冬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古人是如何过冬的呢?
难道全凭一身正气?
直到小编遇到了这本有趣又有料的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彻底满足了好奇心!
古人冬天如何取暖?
古代没有暖气,人们是怎么取暖的呢?
早在史前文明时代,北方人在建筑房屋时就很注意保暖,
半坡文明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一半挖在地下,就是为了防风保暖。
屋内地面中间还挖个坑,周边用泥土夯实,用来烧火取暖,称为“火塘”。
● “火塘”想象图
秦汉时期又出现了火墙,最早是宫廷里用的,秦朝的咸阳宫遗址中就有火墙。
火墙的内部是中空的,从里面把墙烧热,这样屋子就暖和了。
以上说的是大型取暖设备,接下来再说说古人小型的取暖物件。
最常见的是火盆,就是在盆里烧炭火。
有条件的富贵人家用精致点的金属火盆,没条件的平民人家就用泥盆。
因为火盆里要烧木炭或柴火取暖,所以薪炭在古代是生活的必需品。
火盆形制比较大,不方便移动,所以古人又发明了火盆的迷你版——手炉。
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捧在手上的炭炉,
里面装着尚有余温的炭灰,走到哪里都可以拿着取暖。
还有一种便携式的取暖物件在宋代便已出现,名曰“汤婆子”。
这种取暖物件,一直到现代,还有地方在使用。
汤婆子一般是金属或陶瓷材质的,
形状类似一个没有壶嘴的大水壶,里面加满热水,
外面再套上布套,睡觉时就能放进被窝取暖。
“汤”就是热水的意思,而“婆子”则是戏指其有陪伴人睡觉的作用。
古人吃火锅吗?
虽然古人有这么多方式来抵御严寒,
但如果论及冬天做什么最能暖和身子,当然是吃火锅了!
如果将火锅简单理解为“用锅烧水涮食物吃”的话,
那么中国火锅的历史就非常悠久了。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火锅了,
但用的不是锅,而是鼎,
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火鼎”。
到了汉代,还出现了内部分格子的鼎,样子有点像今天的九宫格火锅。
那时候的火锅不是即涮即吃,而是用沸水长时间煮食物,
其做法更像今天东北的大锅炖。
● 汉代分格鼎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用火锅涮肉吃了,但涮的不是牛羊肉,而是兔肉。
宋人吃火锅的时候,大家围坐在“风炉”(上面架着火锅)四周,
将腌制好的兔肉放入沸水中滚熟,夹出后即刻食用。
口味重的还可以蘸着调料吃,很有今天吃火锅的味道了。
宋人风雅,给涮兔肉火锅起的名字就叫“拨霞供”,
这个名字不但色香味俱全,还很文艺。
真正奠定今天涮肉火锅基础的是蒙古族人。
蒙古族人好吃羊肉,但在外行军打仗时,炖羊肉很麻烦,
因此他们就将羊肉薄切,在沸水里涮一下即熟。
随着蒙古族人征服中原,这种火锅也传入了内地。
热气腾腾的涮肉火锅,在北方更受欢迎,因为它不光好吃,还能取暖。
到了清朝,因为满族人是从东北来的,所以很爱吃热乎乎的火锅。
清朝曾经举办过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皇帝宴请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聚餐),
宴席上就有皇帝喜爱的火锅。
乾隆五十年那次千叟宴,火锅更是成了宴席的主角。
根据文献《清代宫廷大宴——千叟宴》记载,那次千叟宴共分两个等级的宴席:
一等宴席每桌摆设火锅两个,煺羊肉片一个,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叉一盘,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两个,乌木筋两只;另外备肉丝烫饭。
次等宴席每桌摆设火锅两个(铜制),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煺羊肉一盘,烤狍肉一盘,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两个,乌木筋两只;同样备肉丝烫饭。
可以看出,两个等级的宴席中,火锅都是最主要的菜品。
皇家的喜爱,就会引起民间的流行。
火锅后来流传至京城市肆,多由清真饭馆经营。
《旧都百话》有记载:“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据说直到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
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作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馆中出售。
这本书的作者是抖音大V“讲历史的王老师”
他不仅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还具有东北人的幽默天赋,
让你一边捧腹大笑,一边收获满满干货!
看过的读者都大呼好玩——
●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读者好评
更多脑洞大开的问题,比如:
绿色为什么一直被古人嫌弃?
古代赘婿到底有有多惨?
古人没厕纸怎么上厕所?
从婚恋嫁娶到家庭职场,6大类主题,60个话题,
这本《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都能一次性满足你对古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好奇!
微信读书、亚马逊kindle、京东读书、
得到、掌阅、知乎、多看、
当当云阅读、豆瓣阅读、蜗牛读书等,
可以购买、阅读电子书!
── 点击关注,周刊带你看世界 ──
原标题:《没暖气没秋裤,古代人怎么过冬?看完这书被古人智慧震到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