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查阅《文献通考》:“伍长战死,四人皆斩,十长死,伍长皆斩,百长死,十长皆斩。”
《宋史·李纲传》:“纲立军法,五人为伍,伍长以牌书同伍四人姓名。二十五人为甲,甲正以牌书伍长五人姓名。百人为队,队将以牌书甲正四人姓名。五百人为部,部将以牌书队将正副十人姓名。”
从上述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出,伍长是从五人中选出来的,更高一级的甲正、对将、部将则不是由所属人群中选出来的,这种军阶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清史稿·洪秀全传》:“每卒长辖四两司马,每两司马领伍长五人,伍卒二十人,共二十五人。”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会认为,古代的伍长、什长只是地方官员,遇上战事,中央政府还得重新组织军队。
其实不然,《尉缭子·兵教上》记载:“伍长教其四人,以板为鼓,以瓦为金,以竿为旗。击鼓而进,低旗则趋,击金而退。麾而左之,麾而右之,金鼓俱击而坐。”
结合《郎潜纪闻初笔》:“湘军始于咸丰二年,淮军始于同治元年,其营制为曾文正手定,……哨官有哨长一名,有护勇五名;其外有什长,有正勇,有伙勇。其正勇一哨分八队,每队什长一名,伙勇一名。其抬枪队正勇十二名,合什长、伙勇为十四名。其刀矛小枪队正勇十名,合什长、伙勇为十二名。每哨合哨官、哨长、护勇,为一百八人。
《皇明经世文编》同样有类似的记载:“其于陆兵、仿古什伍之制、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外立什长一名、三什为队、外立队长一名、三队为哨、外立哨官一员、五哨为总、外立把总一员五总为营、俱属主将一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伍长、什长、百夫长等职务源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军制。
在周朝,军队编制中设置有伍长,即五人编为一伍,由伍长统之作战。
什长不包含在一什之中,伍长中这个“伍”是包括伍长一共五个人,也就是说伍长的手下是四个人。
以戚继光的步营为例,一个小队是12人,其中10人为两伍,等于一什,另2人是什长和火兵。
和平时期,伍长、什长这些基层军官卸甲归田,从事生产任务。如遇国家征召,则立马归队。
伍长手下管着5人,什长管10人。百夫长则是管十个什长,千夫长管十个百夫长,万夫长管一军。
也就是说,无论什长或者百夫长,都是只管10个人。百夫长管10个什长,再通过什长控制100人的军队,这样以此类推。
大家高中时都背过唐朝杨炯的《杨盈川集·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伍长、什长由于品级太低,所以没有与之对应的军衔,也没有具体的编制。百夫长为低级武职,统率百人。
《尚书·周书·牧誓》:“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孔颖达疏:“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
百夫长因为属于低级武官,所以也叫“卒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