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邮件系统   |   旧版入口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院所 >> 正文
365bet网上平台闽台文化研究所
时间:2014年12月04日    作者:    编辑:陈晓蔚

院长:何绵山(教授)

核心团队成员:李正光(教授)、王芳(副教授)、郑建辉(副教授)、刘伟宏(讲师)、

吴东晖(副研究员)

1999年9月16日,福建电大成立了闽文化研究所,成为全国电大最早创办的区域文化研究所。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又改名为闽台文化研究所。闽台文化研究所的工作目标主要是:一是编写闽台区域文化教材;二是申报并承接各类闽台文化的研究课题;三是为海西建设服务。闽台文化研究所依托于教学处,不设固定的人员编制,全校有四个系中约二十位骨干教师参加了编写了适合本系学生使用的系列闽台文化教材,由此形成了研究闽台文化的基本队伍。

1、积极在全省电大系统开展各项与研究闽台文化有关的活动。

曾创办福建省闽文化研究会,编写《闽文化研究通讯》,创办《闽文化研究》刊物,闽籍文化老人冰心先生题写了刊名,中华书局的《文史知识》还专门做了介绍。多次组织全省电大系统有关人员参加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会议,组织与会人员到实地考察,组织第一、二、三届“福建省闽文化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组织全省电大系统老师撰写闽文化论文并结集为《福建文明与福建现代化》(海峡文艺出版社)。同时,研究所成员还多次担任与闽台研究有关的社会工作,如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委、省社科课题评审、省社科课题结项评审、国家社科课题结项评审、福州市“城市精神”评审等工作。并经常参加有关方面召开的各种研讨会、座谈会,积极为有关方面开展闽台文化活动出谋献策。

2、发表了大量闽台文化研究论文。

近年来,研究所专兼职人员共在《近代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光明日报》、《文史哲》、《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淡江史学》、《台湾源流》、《中国文化月刊》等海峡两岸三地发表有关闽台文化研究论文一千三百余篇,许多有创见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资料复印中心”、《读者》、《世界日报》(美国)等海内外刊物转载转摘。

3、出版了多本闽台文化研究的专著。如承担了“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八闽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台湾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闽台佛教亲缘》(福建人民出版社)、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闽台道教、民间信仰关系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台湾佛教》(九州出版社)、《闽台佛教论》(宗教文化出版社)等近四十部闽台文化专著的撰写。不少书一版再版,最多的再版次数达23次之多,为研究闽台文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4、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研究所单独承担了国家十五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闽台文化艺术源流》、国家十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台湾佛教与台湾社会的变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子课题《河洛文化与闽台五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子课题《闽台文化史》、教育部重点基地课题《宗教文化与闽台社会关系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课题《闽台五缘研究》、中华宗教交流协会课题《大陆与台湾地区佛教发展比较研究》等十余个课题,其中46万字的《台湾佛教与台湾社会的变迁》课题结项时得到国内五位匿名担任鉴定的专家高度评价,国家社科规划办已将这一课题的有关内容单独编为第27期《成果要报》,呈送了国家有关领导部门,作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的参考。福建省规划办在《我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6年结项情况通报和做好2007年结项工作的通报》中指出,该成果“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承担的福建社科院海峡文化研究中心课题《闽台佛教亲缘与文化》、中央电大十一五课题《闽台文化亲缘》、福建省教育厅2006年A类课题《闽文化在美国的延伸》、福建省教育厅2007年A类课题《福建新移民在美国(以福州人在纽约为例)》、福建省教育厅20010年A类课题《闽台老年教育比较研究》等多项课题,其阶段性成果也大都在《文史哲》、《福州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教育评论》等核心刊物发表。

5、组织编写了系列闽台教材。

研究所组织全省电大系统老师一起编写了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在不同专业开出系列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先后开设《闽文化概论》、《福建历代作家评传》、《闽文化》(中英文对照)、《民族与宗教》(《福建民族与宗教文化》)、《福建区域经济》、《福建外向型经济》、《福建经济与文化》、《闽台经济与文化》、《闽台区域文化》、《福建外向型经济概论》、《福建经济专题研究》等十余门课程,受到电大广大学生的欢迎,也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其中《闽文化概论》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分别由福建省教育厅资助立项研制,并获“全国电大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网页制作大赛”优秀奖,《闽台经济与文化》网络课程也由福建省教育厅资助立项研制并获好评。《闽文化概论》被中央电大评为网络精品课程和全国电大省建优质教材,并被省内多所兄弟院校选作选修课教材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读书。《闽台经济与文化》、《福建外向型经济》被中央电大评为全国电大省建推荐教材,前者还被评为中央电大精品课程和福建省精品课程;《民族与宗教》(《福建民族与宗教》)被评为中央电大精品课程。我校系列地方特色的课程的建设,在评估时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6、积极与兄弟高校互动。

研究所与多所高校有关研究机构长期保持密切关系,并合作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如研究所有关研究人员曾被聘为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漳州师范学院闽台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并经常参与兄弟高校的科研活动,如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台湾》研究,承担其中15万字任务;参与“台湾的根与叶丛书”编写,承担《台湾的建筑》研究;参与“闽台区域研究论丛”的撰写,承当《闽台文学论》的研究。

7、热心参与社会上各类闽台文化研究活动。

研究所有关人员积极参加社会上研讨会,认真撰写论文,与社会上有关社团保持密切联系,并承担社会上有关闽台方面的合作任务,如参与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主持的《闽都文化概论》、福建省老年教育研究会主持的《老年教育策论》、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持的《闽台文化大辞典》等撰写。有关人员还担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福建省宗教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闽台高校交流促进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闽台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等职。

8、经常赴港台及国外考察以开拓视野。

研究所有关人员曾赴香港公开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澳洲墨尔本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所访问,尽可能开拓学术视野。争取机会赴台考察,最多的曾赴台十余次,人称台湾“走透透”。研究所一些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外的关注,如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认为研究所的闽文化研究成果是对东亚研究“有益的补充”,曾先后三次来函,邀请研究所有关人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该校进行一年的访问,东亚研究中心的《新闻简报》还为此做了专门报道。

9、研究成果多次获奖。

研究所的闽台文化研究成果曾获多次奖,有代表性的如:《福建历代作家评传》获第二届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闽文化概论》获第三届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八闽文化》获第四届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台湾民俗》(国家十五重点图书)获福建省第三届民间文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台湾佛教》获第七届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0、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不少首次探讨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并首次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引起有关专家和有关人员的关注,如提出福建人的性格素质与福建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被美国《世界日报》连续转载,引发了海外读者的关切和讨论。《华人之声》、《教育评论》等多家刊物发表了介绍研究所成果的专访文章,“人大资料复印中心”《文化研究》作了全文转载,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中华书局《文史知识》、《中国图书评论》、《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日报》、《福建论坛》、《福建学刊》、《闽台文化交流》、《宗教》、《当代宗教研究》、《福建宗教》、《东方文化》(香港)、《普门学报》(台湾)等海内外三十多家刊物发表了对研究所研究闽台文化成果的评论和介绍,在学术界引起了关注。

?2000-2017 365bet网上平台 
地址:福建 福州桂山路109号 邮编:350013
E-mail:webmaster@fjrtvu.edu.cn
[闽ICP备09037294号]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41号